
龍應台女士的《目送》和《大江大海》,看得我眼濕濕,邊看邊有很多感觸;家族、歷史、血緣、故鄉、記憶......在華文的世界裡,她的文章大概能刺痛每個中國人的心底裡,那個最痛最痛、最幽怨、最隱閉的位置。我們沒有經歷戰爭,沒有流離失所,沒有當過難民,沒有與父母家人失散,我們真的很幸福。我想起我父,回想他的童年在南京的日子,一個大家族,怎樣被歲月沖散,他眼裡輕輕一絲悲傷,是無法掩飾。再想起我從前,長期離家居英美,也曾經在深夜,很深的深夜,看著一張父母寄來的生日卡時,也曾默默地發呆良久。好像每個中國人,都有一段說不出的遺憾。自問我和家人已很「西化」,全都在外地留學居住過,無論怎樣,也擺脫不去,無從言喻的鄉愁。很久以前與父母回到南京去「探親」,那些親人也未曾見過,很多地方也未曾去過,父親小時候住的宅院早已被移平成為一條道路,他讀過的小學舊址變成住宅大廈,他卻仍能認出,那條街和那條路,乘車經過某些地方,說得出當年他跟誰在看賣戲的,說得出他常和奶奶到她最喜歡的布店在那裡。可是,他的記憶只剩下很少,與那些親友也甚為陌生,他去完爺爺的墳,也就想回家去,而回家,就是直接乘飛機回香港。中國人的那條「根」,真要命。像《大江大海》裡的一句:所有的顛沛流離,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。我們都在無法能選擇下,順著,流向大海。

黃福榮,走遍大江南北,一片赤心,一對腳,他的故事感動了我。過去做過那麼多的慈善活動,都是籌款、拍賣、損錢,彷彿我能做的,就只是出錢而已,彷彿我在收買陰德,跟黃福榮相比,我完全地覺得慚愧,無地自容。我想,生活裡做那麼多的事,都是與錢有關,錢錢錢錢錢,都是一大堆的數字。換來是物質的享受、自尊與虛榮,多年來我從不避諱,直認自己膚淺貪婪,甚至認為這是拼博野心的推動,為之自豪,多年來一直以享樂為本簡直令人汗顏。人長大了,經歷不同了,現在開始自問,是否真的只有「錢」才有意義?Eric也曾經很認真的地問過我:「你覺得我們有必要反省一下,除了為了享受,活著到底為什麼嗎?」我看著黃福榮的新聞,他做過的事,我直頭想找個洞鑽進去。我以為自己拼博工作,幹出一番事業,就是意志之表現;而然,他給了我另一番的「意志」新定義;我以為自己很了不起,在競爭中我總是贏的那個,我想要的我總有辦法得到,可是,他不顧俗世的遊戲方式,純粹地想幫人就放下所有去幫人,不理輸贏的他,不計得失的他,才是真正的勝利者。我真的很自愧,不停的問自己,我可以做什麼?人生,為了什麼?